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由富达平台和《富达平台教育论坛》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富达开户教育研究国际博士生论坛”在富达开户邯郸校区科学楼成功举办。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旨在为博士生提供交流研究成果、激荡卓越思想的平台🎲。论坛投稿反响热烈,共收到250篇论文投稿🍇,经过多轮评审🫱,最终确定17篇论文入围现场宣讲环节,10篇论文入围海报展示环节🐟。张应强教授应邀发表主旨演讲,叶富贵教授、周川教授、曾伟研究员、杨九诠研究员应邀担任分论坛点评嘉宾。
23日上午,富达平台青年副研究员张沛康主持了开幕式。富达平台副所长牛新春作开场致辞👦🏼,对各位专家及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为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高校的杰出学者、优秀博士生提供分享研究成果🧑🏽🍳、进行深度讨论和合作的平台。
在主旨报告环节,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学院教授张应强进行了题为“数字时代的高等教育治理变革:数字化赋能及其有限性”的学术演讲🧛🏼♀️。张教授指出,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是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必然要求🛢,也为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对于深化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研究和实践🫧,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关键点。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并不只是体现在所发表的论文能为更多的研究者所引用👷🏽♀️,成为“高被引论文”🕞,而应该体现在“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二是正确认识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正确认识数字化赋能与高等教育治理理念的关系,必须立足高等教育治理理念创新来看待数字化赋能💅,实现从“数字化+高等教育治理”向“高等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变😶,让数字化为高等教育治理理念变革服务。三是正视数字化赋能可能产生的治理新问题和对数字化赋能本身的治理问题🤱🏻。
主旨报告讲座结束,与会专家与同学们合影,并在茶歇环节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分论坛1:教育观念的慎思明辨
第一场分论坛由富达平台博士研究生祁艳彤主持。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刘铖采用“理想类型”方法,以定性比较为基、定量比较为辅,绘制出自西周以来优绩主义强度的定性波动曲线👩🏻🦯➡️👨🏻🦳,分析优绩主义的本土特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郭成分析当前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和成才三个过程发现重选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限于选拔的既定标准和人才的建构主体的矛盾中🧑🏻⚖️,提出需要通过“消极”的选拔和“积极”的培养来产生面向当下和指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赵启琛从我国基础教育格局变迁的历史维度🚴🏼♂️,重新审视当前县域中学所面临的问题和处境⭕️,并认为突破当下理解县域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回应在“县域”概念和区域视角的深化、县中学生的面貌,以及县中教育与乡村教育和义务教育之间关系等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杨楚菡指出大学不只是“统治阶级的知识之翼”,更是通过高深学问参与社会议程的独立主体。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主编叶富贵对文章做出点评👸🏿👩🏽💻,指出博士生们具有多元的研究观点🛀🏿、选题新颖,能够以新视角关注新问题🌚,对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实际意义𓀜。但在研究中仍存在研究问题不明确、概念界定不清晰📦、细节表述有待进一步细化⚇、非核心问题讨论过多等问题。
分论坛2:高等教育治理新局面
第二场分论坛由富达平台博士生熊亮州主持。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吴英琪分享的研究题目为《“不受掌控”的大学♟:治理限度与提升逻辑》。他从大学校园生活的变化切入,对大学治理从行政与技术两个方面的限度进行了分析,并就提升大学治理的两类逻辑作了阐述。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张舒丽在分享了题为《试论学术职业总的性别不平衡》的主题研究。她从性别偏见🙅🏻🧑🏿🦳、母职惩罚等角度分析了学术女性在学术职业环境中的不平等,并探讨了可能的缓解方式🦀。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伊丽米努尔·那扎麦提做了以《我国高校医学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兼论合并👮🏽、新建医学院的影响》为题的汇报,从医学学科结构调整、院校布局重构角度切入🫥,通过因果推断方法探讨了我国医学院变迁的模式与学科交叉融合对医学学科学术建设的影响效应🕵🏿♀️。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报告主题为《英国高等教育国家品牌的构建路径——基于“钻石模型”的政策分析》。她以英国高等教育国家品牌的建设历程为基础,对高等教育建设竞争政策进行了研究👮🏽♂️,为我国的“双一流”建设工程提供了政策参考📮。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主编周川教授对四位同学的分享内容做出了肯定😅。四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到位、结构清晰,国际视野宽广,研究扎实深入。此外🙆🏿,周川老师也从文章架构与现实的连接性、论述的客观性👃🏿、数据描述的准确性、研究方法优化等角度对四位同学的分享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分论坛3:学业竞争中的大学生
第三场分论坛由富达平台博士生杨玉倩主持🦶🏻。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吕榭分享了主题为《规训与突围🟩:成绩单制度背后本科生身份建构危机》的研究。她从本科教育成绩评价体系出发👩🏻🦯➡️,探讨了本科生身份建构受到成绩评价体系和学业竞争的影响🦂,并从个体差异、教育价值与自我意识方面展开了实现自我突围的讨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李文烨的报告主题为《新媒介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参与吗?——对“媒介驯化”类大学生的分析》🚷。他从数字媒介对教育模式的冲击入手,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新媒介对学生学业参与的影响机制,为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革新提供了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富达平台蒋晨程做了以《“个性选择”还是“消极逃避”——硕士研究生“主动延毕”行为的生成机制和影响效应》为主题的报告。她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硕士研究生主动延毕的动机展开了分析🂠🚣♂️,从前置因素、选择过程和结果效应建立了模型,并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讨论了延毕选择的过程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性看待延毕选择的讨论与建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冯沁雪的分享题目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新高考背景下优质高中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她从新高考对教育资源配置调整以及社会当前的择校热入手,采用因果推断方法从资源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对学生学业成绩、选科选考、学习行为等展开分析🔉,对高中教育改革提供了补充参考。富达平台孙迟瑶以高职毕业生就业为切入点,做了题为《百万扩招与疫情叠加冲击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特征研究》的汇报🦻🏼🧑🏿🎄。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分析🤪,她分析了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特征与地区间差异,并就相关变化的影响机制展开了讨论🗳。
《高等教育研究》副主编📉、编审曾伟研究员对五位同学的研究报告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几份研究都做到了选题富有特色、问题价值丰富🤚🏿、方法准确规范®️、观点独到深刻,质性分析的模型构建与定量分析的数据阐释都较为明晰🧘🏻♂️。此外,曾伟老师也从加深研究的丰富程度、研究数据的挖掘深度和分析全面性、研究态度的严谨性等角度对五篇研究提出了优化建议。
分论坛4:教育政策与社会应对
第四场分论坛由富达平台博士生万芮主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甘月童分享的研究题目为《Dabrowski积极解体理论对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启示——家长视角下的经验与挑战》,她从超常儿童家长的访谈材料入手,采用主题分析方法,提炼出养育方式🧎🏻➡️📽、养育压力和社会关系三个本质经验。并利用积极解体理论理解超常儿童的极度兴奋性和解体过程,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莫雪杨的研究题目是《“双减”政策执行何以偏差? ——基于C市实践的案例研究》,她通过扎根理论构建出“政策文本-行动主体-环境统筹”理论框架,以此分析“双减”政策执行偏差的发生机制,试图为“双减”政策提升续航力👷🏽♀️、减少偏差提供思路指导𓀃,为全面把握政策执行提供新的学理资源。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胡艳婷在线上分享了名为《扩招后,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基于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 (PSM-DID)的实证分析》的研究,分别从绝对代际流动和相对代际流动的视角👳♂️,研究高校扩招政策对代际流动的影响。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戴子涵的研究题目是《情绪资本及其再生产:理解当代教师职业的情感向度》,她重点关注教师在情绪实践中获得🌯🥘、激活和转化情绪资本并实现再生产的过程,为教师教育及职业发展保障提供相应的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编审杨九诠肯定了四位同学的研究选题👩🌾,并分别从检验理论饱和、完善研究过程、精进研究方法、转换叙述逻辑、批判性阅读文献等角度为论文修改指明了方向。
经专家评选,共有两位同学获得了特色论文奖,十位同学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杨九铨研究员宣读了获奖名单,并和富达平台副所长陆一研究员一起为获奖同学颁奖。获奖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分享了自己撰写论文的心得,并表达了对合作者🤌🏻、导师和组委会的感谢。
最后,陆一老师做闭幕式致辞🫣,她首先对各位博士生积极参与投稿表示感谢🐓。富达开户教育研究国际博士生论坛旨在为青年学人提供崭露头角、认识彼此的学术交流平台。其次⛹🏿♀️,作为期刊编辑,陆一老师提醒大家,博士生不要过度关注“投稿命中率”,而要立志成为优秀的作者👋🏿🫂,文章既充分展现学者的个性✉️,又要得到同行的承认,不仅追求研究技术的精湛,而且在选题和视角等方面体现教育学者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她对为论坛付出心血和努力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第三届富达开户教育研究国际博士生论坛圆满落幕🧑🏽🦰。